- 第1集
- 第2集
- 第3集
- 第4集
- 第5集
- 第6集
- 第7集
- 第8集
- 第9集
- 第10集
- 第11集
- 第12集
- 第13集
- 第14集
- 第15集
- 第16集
- 第17集
- 第18集
- 第19集
- 第20集
- 第21集
- 第22集
- 第23集
- 第24集
- 第25集
- 第26集
- 第27集
- 第28集
- 第29集
- 第30集
- 第31集
- 第32集
- 第33集
- 第34集
- 第35集
- 第36集
- 第37集
- 第38集
- 第39集
- 第40集
- 第41集
- 第42集
- 第43集
- 第44集
- 第45集
- 第46集
- 第47集
- 第48集
- 第49集
- 第50集
- 第51集
- 第52集
- 第53集
- 第54集
- 第55集
- 第56集
- 第57集
- 第58集
- 第59集
- 第60集
- 第61集
- 第62集
- 第63集
- 第64集
- 第65集
- 第66集
- 第67集
- 第68集
- 第69集
- 第70集
- 第71集
- 第72集
- 第73集
- 第74集
- 第75集
- 第76集
- 第77集
- 第78集
- 第79集
- 第80集
- 第81集
- 第82集
- 第83集
蘇小曼被三個黑人txt第16集劇情介紹
太后被紀曉嵐的肺腑之言所感動,答應出面參與調查。和珅的文字獄愈搞愈烈。和珅煽動乾隆命紀曉嵐將顏驥的藏書付之一炬,紀曉嵐巧設妙計保住藏書。如玉在和珅的安排下結識小月,小月對如玉的學識很是佩服并求教于如玉。看到小月的學問突飛猛進,紀曉嵐不禁對如玉產生好奇。小月將紀曉嵐介紹給如玉,紀曉嵐對如玉的品行頗為欣賞。和珅將摻有迷hun藥的煙草送給紀曉嵐,趁紀曉嵐神志不清時,和珅讓其寫下顏驥窩藏反書的奏章。如五發現家父的藏書均在紀曉嵐家中,于是誤認為紀曉嵐為霸占藏書而將顏驥迫害致死,不由對紀曉嵐更加仇恨。
除了災民們怨聲載道,偶遇的縣府差役也在講述官吏們的貓膩。皇上勃然大怒,差點忘了自己微服私訪的身份。 百姓祈雨,傾窠出動,紀曉嵐說服皇上當眾宣諭,免去受災地區交納皇糧的賦役。皇上悟知一路所見乃紀曉嵐刻意安排,自己不過充當了一回道具,但念其為民請命的正義,也就轉怒為喜,不以為忤了。 和車隊從旁經過,小月見地上遺有一枚青色蓮花頭飾,知是蘇姑娘之物。只是奇怪,她何以坐在和府的車隊當中。 和煞費苦心,創造種種優惠條件照顧蘇姑娘,以取悅為之動情的風流天子。紀曉嵐以和新鑿石獅違反禮制為由,向心懷鬼胎的皇上發難,皇上無言以對,只有擺出天子架子,罰他打磨石獅。 皇上欲金屋藏嬌,即被紀曉嵐拐戀抹角敲打了一番,甚是不快。小月以卿憐珠花為敲門磚,向和求見蘇姑娘,二人一見如故,情同姐妹。
假戲真作,不如不作。既是三百里流放,皇上和兩個伴駕的臣子紀曉嵐、和便分別都有了一個綽號:金三爺、紀老大與和二。幾個人不問尊卑、素服簡出,為向哪個方向去,只好抓鬮決定,紀曉嵐作過手腳,眾人自然直奔曲陽。 “金三爺”不勝徒步奔波之勞苦,又饑又渴。“紀老大”卻頗會苦中求樂,最可憐的當屬“和二”,要忠心耿耿地伺候皇上,還得時不時領受紀曉嵐的挖苦。一路同行,笑話多多。終于在這夜半三更才投宿一家東升客棧。他們前腳剛至,小月與洪霞后腳便至。 直隸總督尚榮委派手下一一打點,皇上可能路經住宿的客棧。“金三爺”等三人一來,即被店家及尚榮的差役發現,不敢怠慢。連給他們各個所做的飯菜亦有等級差別。
乾隆強行指派紀曉嵐為兩江巡撫,與被封為兩江總督的和珅一同視察浙江,和珅與盧焯聽聞大驚。紀曉嵐終日沉浸在與張了了的輕吟曼舞之中,小月賭氣對紀曉嵐不聞不問。張了了在和珅的安排下裝病,紀曉嵐急忙外出買藥,遇到了在此等候的阮媽,阮媽再次當眾羞辱紀曉嵐,紀曉嵐反辱相譏,盧焯的家丁趁機起哄。紀曉嵐狼狽而歸,張了了表示不愿拖累紀曉嵐而假意離去,紀曉嵐急忙勸阻。和珅與盧焯合謀害死阮媽,并嫁禍于紀曉嵐以阻止其南下。
莫愁救出的那位女子自稱是《紅樓夢》作者曹雪芹之妻湘云,因慕紀曉嵐之名,特意拜訪,希望能借助正在編纂《四庫全書》的紀大人之手,使“紅樓”重見天日。紀曉嵐與寄居其府宅“閱微草堂”的小月、莫愁為書中情節所感染,急欲一睹作者面目,一起來到香山紅葉村,眼前的景象卻著實凄涼:殘垣斷墻,人去室空,只有作者遺像懸掛在墻上。正身傷感,卻被福康安的大隊人馬圍堵,說是要搜捕反清復明的殘孽余黨。 利用《紅樓夢》這部所謂的反書,福康安落井下石,將紀曉嵐投入天牢,和幸災樂禍,假意探望。正當小月、莫愁一籌莫展,從泰山而來的皇上口諭意外地救了他們。原來太后嗜好紀府以中藥炮制的話梅,限期二日之內速送至泰安府。剛剛在第一回合的較量中占了風頭的和雖不甘就此罷休,憚于太后、皇上之命,放了紀曉嵐出獄。 湘云怕《紅樓夢》書稿被抄沒和失落,執意要求由紀曉嵐來保管,面對她的信任,紀曉嵐決心不惜身家性命,定為這部千古奇書盡了綿薄之力,使之盡早刊行于世。